一、 目前完成的
1. 高齡者特性
2. 專題導向教學法
二、 未來的
3. 高齡教育目的:資訊科技課程的目標、課程設計的構想
4. 與本研究相關的研究:高齡資訊教育:動機研究、網路學習研究、但未見教學法適用的研究,這是因此對於高齡教育並不重視,並沒有具體的效果與效益,故以往只有拒絕或寥備一格的高齡者教育,這是工業為主的觀點,但以人文主義的觀點而言,高齡者有受教育的權利,不能說沒有效益就不辦理,但政府雖提倡高齡者應有受教育的權利,也鼓勵辦理高齡教育,但高齡教育的主辦者或教育者,是否思考其所運用的教育思維是否適切,而高齡者的資訊教育也有如此的現象,也就是說一般的資訊教育大多以就業未來工作應用為導向,所學習的知識與技能的選擇必須對未來的工作與職業或適應社會所需的為主要的考量,而其所用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也是為了要達到此一目標所作的改進,其所衡量的成效也是以此為準,我們高齡教育的從事者也是持續的以此模式進行教學,雖在課程的進行中或後並沒有或很少的測驗,使得教學的目的只是打發高齡者的時間,這就是活動理論的要義,我們的高齡教育真的只是支持高齡者的活動,讓其打發時間、消譴用的目的嗎?故很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論,其中的人文觀點所提倡的是,高齡者必須要完成其人生的階段任務,進而提出理想的高齡者課程,然而如何達成高齡者理想的課程呢?最主要的關鍵在於教育者對高齡者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標的重新尋譯、教學方法與策略的修正,這樣才有可能進一步的達成理想的高齡者課程。
5. 實踐高齡者理想的課程,必須要從高齡者的教育目標進行研究,確立了目標,才有後續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的修正,才有評量的目的及適切的評量。
6. 在專題導向教學的研究上:中小學為多,大學及成人教育為少,高齡者幾乎沒有
7. 高齡者資訊教育:目的、必要性、、功能性,目前的研究現況
8. 學習成效的量測
9. 研究工具的說明
10. 高齡教育:如果教學方法原本所帶來的效益及功能與設定不符合時,我們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將不再適用嗎?不是原本所設定的教育對象時,我們必須尋找這種教學法所可能對新的對象所帶來的效益。
11. 我們必須重新評估此教學方法所帶來的效益,為此教學方法進行重新的詮釋。
12. 評量的方法,以Rubic的作品評量法,小組所發展的衛生保健的報告研究,請專家學者進行匿名的方式給予評價,這個評價可分為醫療資訊的正確性、可靠性、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