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資訊科技常用的教學法有那些,為何專題導向教學法比較適合高齡者?
2.文獻探討要說明目前與高齡者資訊科技相關的研究主題有那些?
3.高齡者資訊科技課程的課程目標應如何規劃,其中涉及如高齡教育的目標、高齡階段的任務、哲學上的思考,具體而言,1.目標為協助高齡者達成高齡階段的任務,2.協助其適應現代科技生活,3.協助其獲得充分的健康保健資訊,4.增加其生活的獨立性,5.增進其與親友的人際關係,6.增加豬翁終身學習的管道,7.增加娛樂的管道。
4.高齡學習者的學習特色,目前所看到的文獻有以場地依賴型的論述,有如陳清美所歸納的七項特質,還有黃富順所提出的以生理、心理、社會等三個方面來看,此外還有彭駕騂對高齡者學習的探討。這段文獻要表達什麼,對論文有什麼功能,我想是要有啟發課程設計的功能,在課程目標上,教學方法及策略上,還有對專題導向的適切性,可以有所指引。
5.目前的教育上的啟發有1.場地依賴型的學習者,對於資訊電腦的學習,有不容易專心及無法在複雜多變的畫面及操作程序中快速的操作,有論文顯示利用手冊化及一對一的教學方法,教學成效是顯著的。2.需要強烈的友誼,這點對學轉題導向的教學方法,是符合的,可以透過小組合作,增加小組成原間的友誼,但有些文獻也表示高齡不喜歡分組學習,而不喜歡分組學習的原因,是否有文獻探究其原因,需要再找資料。就偏好的課程而言,是人文主題、社會關懷、當代事件的探討、及人生意義的探討,這些是否可運用WEB2.0的工具及概念來達成,還需要加強探究。
6.高齡學習者學習特色是否可綜合幾個重要的特色進行文獻回顧:架構為1.特色的描述、2.針對這些特色在資訊科技課程設計上所得的啟發、3.再據以形成具體的課程目標、4.根據這些目標討論專題導向的教學法是否較能符合目標的要求及適切性。
Erikson生命的晚期(60歲以後) 晚年生活........
1. 適應晚年的生活:如適應喪偶、戶外活動以保持體能等。
2. 老人的自我統整,透過回顧過去,發現人生的價值,而感到滿足。
反之,則易造 成絕望、怨恨、自我否定。
3. 在最後的餘生中,乃在尋找生命的意義與希望。
這樣的論點對於本論文有何功能,我想可以透過活動的引導,讓其了解其這階段的任務是什麼,運用資訊科技的工具來協助其進行歷史的回顧、人生的回顧,讓其發現人是有價值,而感到滿足,而產適當的求生意志與希望,這樣的活動設計是否符合高齡期任務的需要,或是設計上可達成要求,我們要透過何種方式來驗證,而驗證的指標可以是什麼,如何驗證,再加上質性的資料,我們才可以獲得較完整、整全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