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經濟高度發展,人口快速集中於都市生活後,台灣傳統的社區對高齡老人依存
關係已漸漸淡化,往日高齡老人每日往返於社區街坊的資訊交流、社交、互相學習、
互相幫助、安慰鼓勵、關照、關懷等活動已不復見,對於孤獨高齡老人之緊急病危通
知系統也時而中斷,此社會現象嚴重衝擊傳統倫理文化。同時近幾年統計資料顯示台
灣地區生育率快速下降至平均每一婦女生育1.22 個,居全球排名倒數第二,以93 年
度教育部統計顯示,全國國小六年級畢業生每年有32 萬人,但93 年9 月入學之ㄧ年
級新生只有28 萬4 千人,國小減少536 班,未來五年保守推估至少減少4287 班,產
生學校經營管理與校園空間閒置問題。
因應台灣高齡化及低生育率之少子化的人口成長趨勢,本研究以萬華區內老松國
小為例,其校園規模由民國55 年的1 萬多人每年減少到現在僅約三千人之規模,變
動幅度大,因學生數逐年減少,空餘教室增加,產生空置空間,故如何活用教育資源,
已成為現代迫切之新課題。透過對社區與校園資源的調查與檢討,並進行空間規劃,
以尋回以往社區對高齡老人生活所依賴之功能又兼顧現代社會發展之方向,提供導
正、建立現代新社區型態以滿足現代高齡老人更多之學習、資訊、關懷活動等相關政
策之參考。
關鍵詞:高齡少子化、國小校園
可用文獻
角色任務觀點
Mattingly (1989)以Havighurst 的觀點而言,認為個人隨著生物年齡的成長,將扮演不同
的社會角色,老年的發展任務是重新建立新的社會角色與他人的關係,而參與學習有助於高齡者
成功地因應這些發展任務之挑戰,而且藉由學習活動之參與,將有助於高齡者學習扮演新角色(如:
退休者、祖父母)所需的技能。黃富順(1999)指出生命期由一個時期轉換到另一個時期,有不同
的發展任務要完成,就引發了學習的動力,而且老人需要透過學習以協助自己完成發展任務。有
鑑於此,高齡者實有必要繼續參與學習活動。
此段說明高齡者應借由教育的方式來適應其角色的轉變
高齡者終身學習的可能性
Schaie(1989)在西雅圖縱貫研究中發現,個別的案例確實存在著年齡和智力衰退的關係,
但是透過計畫的訓練,對於老年人智力的表現有所助益,約有40%的老人恢復14年前的智力水
準。Hultsch和Dixon(1990)的研究認為老化對於成人記憶系統的發展沒有全面性的影響,所以
高齡者在短期記憶、語意記憶等方面仍有相當好的表現。然而老化會對於某些記憶系統造成不利
的影響,但是不一定會反應在記憶的表現上。高齡者參與學習是有其必要性及可能性存在的,所
以應該多多鼓勵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不僅活的長壽、也活得健康、活得有意義,並能調適好高
齡生活,達成「成功老化」的目標。
此段為高齡者學習在記憶上有所幫助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