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指出高齡教育的型態分為以歷史而言,分為拒絕、社會福利、參與、自我實現,以行政組織而言,分為機構組織、學員組織,以認知態度而言,分為逃避、拖延、傳統、非傳統、個別化學習習資源中心。對於理想的高齡者教育型態,可從高齡者的學習型態大多為場地依賴型,而理想的高齡教為型態為自我實現、學員組織、個化學習。而目前台灣的課程只停留在社會福利、機構組織、非傳統的教育型態。
可參考的文獻
為了因應高齡化社會的諸多問題,其中從教育的面向探討有關高齡者教育與學習之議題,便是其中一項重要且新興的研究趨勢。但是,就我國高齡教育的發展情形而言,相關的理論研究與實務推展並不普遍。近年來,隨著終生教育理念的提倡,高齡教育的議題在我國有逐漸獲得若干重視。但是,高齡教育的主體性與獨特性,並沒有在終生教育的理念中被彰顯出來。不僅在我國有此現象,在國外也是有相似的情形,例如:澳大利亞學者Williamson (1997: 181) 即對此現象提出批判,指出在終生學習的定義裡,並沒有涵蓋著高齡教育的觀點,也沒有特別提及高齡者的學習和彰顯高齡者學習的獨特性。另外,英國著名的成人教育學者Jarvis (2001a: 6; 2001b: 31) 則提出更為深刻的批判,指出終生教育的理念與論述其實是被職業教育所宰制,導致終生教育的意義逐漸被限定於職場生活的學習而己,因而職場後的高齡者教育只能身處於終生教育理念的邊緣地帶而己。
這段所言高齡教育是必須要有其主體性與獨特性,不能再是終身學習的一個邊緣主題,或是成人教育的一個副屬。而其所引的立論文獻Williamson (1997: 181)其摘要如下
This article builds on the author's previous work on the Learning Society as a prescription for change in educational thinking about ways to best meet the massive social, demographic,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s which are upon us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The demographics of an ageing society have posed new educational challenges which, the article argues, can be met best through bringing Third-Age perspectives to bear on lifelong learning.
A review of current definitions of lifelong learning reveals minimal recognition of the Third Age.
The article uses evidence from the literature on ageing and learning and the viewpoints of members belonging to one campus of the University of the Third Age (U3A) to uncover Third-Age perspectives on life and learning which need to be incorporated into a redefinition of lifelong learning to make it a more inclusive concept.
It concludes that age-integrated rather than age-segregated educational programmes ought to be the basis of lifelong learning.
Such programmes might prepare people at all stages in the human life span better for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s custodians of society's past and trustees of its social future.
本文建立在筆者以前的工作,對學習型社會作為一種處方為改變教育思想對如何最好地滿足巨大的社會,人口,經濟和技術的變化是根據我們在20世紀後期。
人口結構的老齡化社會已構成新的教育挑戰,文章認為,可以達到最好通過引進第三年齡觀點承擔終身學習。
檢討現行的定義終身學習揭示最小承認第三年齡。
本文使用的證據,有關老齡化和文學學習和觀點的成員屬於一個校園的第三年齡大學(學苑)揭開第三年齡的角度對生活和學習,需要重新界定納入一個終身學習,使之成為更具包容性的概念。
它的結論是,年齡集成,而不是按年齡劃分的教育方案應該是終身學習的基礎。
這種方案的人可能準備在所有階段,在人類壽命更好地為他們的社會責任,保管人的過去和受託人及其社會的未來。
故其主要認為終身學習要以新的觀點看待高齡學習這件事
有些研究針對高齡者場地依賴式的學習特性,提出了一些在高齡者教學活動中應該注意的事項,以下茲列舉其中重要的數項(Cusack, 1988: 23; Glass, 1996: 362-72; Wircenski, Walker, Allen, and West, 1999: 498):1.移開學習活動中任何的競爭元素;2.建立一個自由自在的學習氣氛;3.多讓每一個高齡學習者感受到其意見、需求、和思考是重要的且是被尊重的;4.在一開始的時候應該要花費較多的時間為高齡學習者建立一個舒適的且無威脅性的學習氣氛;5.多強化高齡學習者的成就感;6.對於高齡學習者的進步情形給予適當的回饋性反應;7.多給予高齡學習者自我掌控時間和學習步調的學習機會;8.避免限時的或是定期的測驗;9.運用高齡學習者自我評量或同儕評量的技術;10.給予高齡學習者足夠的反應時間;11.儘量減低學習情境的時間壓力;12.協助高齡者連接其過去舊有的經驗和學習到目前新的學習課題裡。
這是以學習型態來分的高齡者教學的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