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本研究旨在瞭解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的實際情形,並分析兩者的關係。主要目的包含對松年大學的現況之了解;分析影響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因素;探討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的關係,進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規劃與改進松年大學及老人教育教學活動之參考。
為達上述之目的,研究採文獻分析和實證調查進行。首先經由文獻探討,分析松年大學的現況;國內外學者對高齡學習者特性之相關研究;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的理論與相關實證研究,以建構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其次,根據上述基礎編製研究工具,以松年大學九十學年度五十五歲以上的學員為研究對象,以多階段叢集法進行抽樣,並經正式施測後,實得有效樣本616份。將所得的資料以統計方法分析,歸納所得結果,獲得以下六項結論:
一、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傾向頗高。
二、松年大學學員學習滿意度頗高。
三、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隨其不同背景變項而有差異,男性、
農漁牧、年級愈高、基督教、鄉鎮地區之學員,擁有較高的自我導向
學習傾向。
四、松年大學學員的學習滿意度隨其不同背景變項有差異,農漁牧、小學
教育程度、基督教、鄉鎮地區之學員,擁有較高的學習滿意度。
五、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間有顯著正相關。
六、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的「喜愛學習」層面對學習滿意度最
具預測力。
依據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建議:
一、對松年大學的建議
(一)擴大開辦分校,提供弱勢高齡者教育機會。
(二)加強學習環境硬體設備。
(三)定期舉辦教師、行政人員研討會。
(四)發展松年大學課程,彙編自學式教材與運用。
(五)培訓高齡者教育師資,發揮教學成果。
(六)加強學員自我導向學習輔導措施。
二、對松年大學教師的建議
(一)提供個別化教學,以因應學員的個別差異。
(二)瞭解學員的學習特性。
(三)培養研究部學員獨立研究的能力。
(四)鼓勵學員參與學習計畫的擬定。
(五)善用學員的先前經驗,增進學員成就感。
三、對松年大學學員的建議
(一)應意識學習的自主權,培養應用知識的能力。
(二)觀點轉化,肯定高齡者有學習的能力。
(三)妥善規劃學習時間管理。
(四)參與宗教活動與社會服務。
四、對老人教育有關單位的建議
(一)教育單位的積極輔導與參與,將有利推展。
(二)編製高齡者學習教材。
(三)成立高齡者教育師資培訓單位。
(四)建立高齡者教育師資任用標準。
(五)提供鄉鎮地區高齡者教育機會。
其中有關高齡者學習特性的整理如下
第二節 高齡學習者的概念與學習特性
高齡學習者有其學習特性,老人期的異質性很大,個別差異也很大,所以對老年期依其階段特性加以分類,將有助於老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本節首先探討高齡學習者的意義,其次再探討高齡學習者的特性。
一、高齡學習者的意義
人類壽命不斷延長,對「老年人」的看法,Perlmutter & Hall(1992);Lamdin & Fugate(1997)對老年人的看法,將老年期分三期:初老(young-old):六十五歲至七十四歲;中老(old-old):七十五歲至八十四歲;老老(oldest-old):八十五歲以上。國內學者徐立中依老年人的年齡狀況區分為四種類別的年齡層分別是:1.盛年老人:五十五歲至六十四歲;2.成年老人:六十五歲至七十四歲;3.老年老人:七十五歲到八十四歲;4.衰老老人:八十五歲以上。為了使邁入老人期的老人能有適應社會的知能,日本特將五十五歲以上者納入予以實施老人教育。此種五十五歲邁入老人期前期者納入老人教育範疇的作法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蔡良宏,民84)。
長久以來,學習一直被視為兒童和年輕人的專利及任務,成人教育、老人教育和學習的問題是較受忽視的一環。然而隨著終身學習理念的發展,成人和老人學習才逐漸受到關注與重視。論及「高齡者」的意義常有不同的觀點。高齡者通常是指六十五歲以上的人。世界各國在統計老人人口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六十五歲為指標;另一種是六十歲為指標。而台灣,則以六十五歲為標準。另外,「學習」的界定也常有不同的觀點。Cross
(1981)將學習定義:參與由機構所辦理的有組織的學習活動。Knowles亦指出學習是種改變、形成和控制行為的過程;學習被描述為「一種功能」,在於強調產生學習的某些重要層面,如動機、保留、遷移等,由於這些因素才能使行為的改變成為可能(黃富順,民82)。Tough 對學習採廣義的定義:為獲取知識和技巧而進行持續的,有意的一種努力過程(黃富順,民80;Cross,1981)。張春興(民80)將學習界定為:學習是因經驗而使行為表現或行為潛勢產生較為持久改變的歷程。
綜合上述有關「高齡者」與「學習」的定義,本研究所稱之高齡學習者,基於松年大學學則,入學最低年齡限制以年齡滿五十五歲為標準,則採用狹義的學習觀點,指五十五歲以上的高齡者參與松年大學的學習活動。
二、高齡學習者的特性
(一)高齡學習者的發展任務
高齡學習者的身心發展或學習特性與其發展任務有重要關係。所謂發展任務係指個體達到某一年齡時,社會期待他在某些行為發展上應該達到的程度(黃富順,民82)。依據Havighurst 的發展任務論的看法,某一年齡的人能適度的做好該年齡應該做的事,就等於完成了社會要求他的發展任務。他列出了老年期應有的任務有:1.能夠調適逐漸老化的身體和健康;2.能夠適應退休和減少經濟收入的生活;3.能夠適應喪偶的生活;4.參與一
個親和的團體;5.以更彈性的方式適應自己的社會角色;6.安排一個身心健康的生活。
再者,Erikson(1963 )的心理發展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的看法,當個體在社會環境中,遭受到危機感的壓力,他必須學習如何調適自我,從而符合社會對他的要求,自我獲得了成長,逐期上升,終而完成整體性的自我。他列出了老年期的發展危機是完美無缺對悲觀失望;發展順利者的心理特徵是隨心所欲,安享餘年,而發展障礙者的心理特徵是悔恨舊事,徒呼負負;最重要的事件是接受和拒絕自己的生活。他主張在老年時,個人必須獲致一種自我統整的滿意程度,以克服絕望的感覺。其主要目標即在獲致一個人的生命是有意義的、有目的的美好感受。因此,老人教育活動應配合高齡學習者的發展任務變遷的需要。是故論及屬於老人生命後期階段的高齡者學習時,必須考慮老年人在生活及社會角色轉變下特別的發展任務與需要。
(二)高齡學習者學習特性
高齡者不同於其他年齡團體,高齡者教育的實施與其他教育型態亦有所差別。在實施時,宜對高齡學習者的特性有所瞭解,方能提高高齡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對學習的滿意度。
根據岑士麟、江亮演的看法,高齡者教育具有下列幾種特性:
1.受教的對象、年齡成熟、識見練達、其參與學習大多以消磨閒暇,增進生活情趣為目的。參加學習的動機,皆在繼續參與社會活動。
2.參加者教育程度不整齊、志趣不同,故教育的方式宜多元化,盡量啟發其經驗與思考力。
3.施教內容盡量與實際生活相連接,以陶冶性情及有裨於身心健康為主。
4.教育方針需依學習者興趣、需要而計畫,課程由學員主動選擇,教學過程力求雙向溝通、相互討論(蔡明砡,民80)。
黃富順(民86)認為高齡學習者的心理特徵包括:1.自尊強、信心低;2.具自主與獨立需求;3.老年友誼的需求;4.人格的連續性;5 心理因素易對健康產生影響;6.反應時間及動作的緩慢;7.記憶能力的改變等。
吳文琴(民88)針對空大高齡學生的研究指出高齡學習者的學習特質有:1.高齡學習者著重實用且正確性;2.高齡學習者缺乏學習能力的自信心;3.高齡學習者需要有較長的學習反應時間;4.高齡學習者易依賴以往的
經驗學習。
陳清美(民90)指出高齡者學習的特性有:1.自尊心強、學習的信心低;2.流質智力減退,晶質智力增加;3.記憶力的衰退;4.學習以完成發展任務為目的;5.學習動機主要在於認知興趣;6.學習活動講求正確度,不在
於速度;7.主動的參與學習。茲分述之:
(1)自尊心強、學習信心低
自尊感對老年人來講,是一種積極的情緒,它可以有自我約束和自我激勵的作用,老年人希望獲得他人的尊重,其行為會朝向維護尊嚴與榮譽的方面表現,此種行為,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得至為明顯。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切宜注意,不要不經意傷害到老年人的自尊心。
高齡者在心理上一方面顯現自尊感,但一方面在學習上卻表現相當的沒有信心。其學習的信心低,主要原因是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抱持懷疑的態度,其次是他們離開學校、離開學習機構已經很久,有些學習必備的基本能力或已遺忘,因此,當再度參加學習活動時,心理上就會顯得相當害怕(黃富順民86)。這種學習信心低落的現象,在高齡者的學習活動上,常可發現。因此,教師或學習機構的行政人員,宜多給予鼓勵。讓他們了解到教師的和藹可親,教學活動的趣味,同學間的濃厚友誼,相互切磋,相互幫忙,心理上就可逐漸放鬆,信心逐漸增加。
(2)流質智力減退,晶質智力增加
一般人普遍認為高齡者,已無學習的能力,其學習沒有效率可言。個體的學習能力並不是一般人所想的,人老了學習能力就會衰退。個人的學習能力,事實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稱為流質智力,一類稱為晶質智力。「流質智力」這一類的能力是來自於遺傳,跟神經生理結構有關,包括抽象、想像、空間、知覺、速度、短期記憶、對環境立即的認識等這一類的能力。
「晶質智力」係指後天教育和文化的結果,如語言、數學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前一類能力來自遺傳,後一類來自後天教育文化的結果。研究顯示,流質智力從兒童期開始成長,到青年期是到達高峰,在維持一段時
間的穩定之後,流質智力開始下降。晶質智力如從兒童期開始發展,到青年期達到高峰。如果繼續從事學習的活動,則晶質智力會繼續成長,流質智力則呈下降的現象,兩者可互相補充,整個成年期學習能力可以維持相當穩定的狀態,除非到生命的晚期。所以高齡期,仍有學習的能力(黃富順,民87)。
(3)記憶力的衰退
在學習上,高齡者都說自己記憶不好,這是不是絕對的?經過各種研究顯示:的確年紀愈大,愈容易受到干擾,所以記憶力也會受影響。作為一個教學者或學習設計者,事實上也有許多方法,幫助高齡者把學習的材料記得很清楚,所以整體來說,他的記憶力還是存在的。只是高齡者最怕學習抽象的東西、複雜的東西、份量太重的東西、太新奇的東西等,所以給他們的東西,最好一次只有一個概念,這樣他馬上學會,也很有成就感(黃富順,民86)。
有關老年人記憶的特點,陳清美(民90)研究指出:
1.有意義材料的記憶較好,無意義的材料或機械的記憶表現較差。
2.在有限定時間下的記憶能力表現較差。
3.短期記憶能力差,長期記憶能力保持較好。
4.再認能力不如年輕人。
5.不能主動應用編碼策略來幫助記憶。
6.容易受到自我應驗預言的影響,而使記憶能力表現不佳。
7.容易受干擾現象影響,產生檢索的困難。
(4)學習以完成發展任務為目的
不少的研究均指出高齡者的學習,常以完成發展任務為其目的,因此,學習內容與關係密切。Peterson 指出學校在規劃高齡者的學習與課程時,常以Havighurst 的發展理論為基礎,此舉也間接支持分齡班級的想法。因高齡者的發展任務類皆相同,故學習上相同年齡者一起學習,有助於發展任務的完成。高齡者的發展任務,成為多數高齡者共同的需求,是他們高齡生涯中要致力完成的課題(陳清美,民90)。
(5)學習動機主要在於認知興趣及社交關係
大多數高齡者反應其學習的動機,主要在於認知興趣或社交關係。Lamdin & Fugate(1997)二人曾對美國九百一十二位年在五十五歲至九十六歲的高齡者進行調查研究,發現這些高齡者所反應的參與學習動機,依次為:1.樂在學習;2.是一種長期的興趣和嗜好;3.社交目的;4.參與創造性的活動;5.為培養新的興趣和嗜好;6.打發時間;7.追求智慧與意義;8.彌補早年教育的不足;9.社區服務;10.目前工作所需;11.為新工作或事業
做準備。由此可見高齡者的學習動機,主要在於認知興趣和社交關係。
(6)學習活動講求正確度,不在於速度
高齡者他們的反應能力、動作能力是不是比較緩慢?從各種研究結果發現:部分的情況確實如此,當然個別間有很大的差異,但是一般來講,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骨骼、肌肉、心臟等各種的能力,都不斷地在減退,都會影響到我們的能力和動作。所以從各種跡象顯示:動作、反應時間會比較慢。因為高齡者在學習上的反應會比較慢,作為一個學習設計者或一個教學者,要他們反應一定要有一段候答的時間;在教學上不要有要求他們要快
速反應的活動;也絕對不要叫他們出來做各種比賽的活動;甚至限制時間作答。高齡者的反應慢,有時候不一定是其的反應慢,他是要多方考慮,因為他自尊心強,怕答錯了難看,這也是做為一個教學者或學習設計者應該
瞭解的(黃富順民86)。
(7)主動的參與學習
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的動機,來自於外力,包括工作的要求,重要他人的影響,以及雇主的期望等,並不多見,甚至社會對老年人的學習,有不再加諸任何義務。因此,高齡者的參與學習活動,是內發的、是自動的、自發的。主動的參與學習效果較好,自動的進行學習活動,較能持久。因此,對高齡者這種主動、自發的學習行為,應以激發他們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和熱情,才能獲致比較理想的結果。要達此一目的,可以透過影片、討論、觀摩、錄影帶、展覽等多種方式與手段來達成之。
綜合上述而言,在人類生命延續的過程中,老年期是最後的一個階段,依心理學家的說法來看,有其發展任務和心理的特徵存在。雖然這些學者對高齡者學習特性內容的分類並不完全相同,但仔細探究其中的內涵卻能找到相當多的共通性,從老人生理、心理、生活、興趣、能力的培養以致社會政治都涵屬其中。
其中有關高齡者學習特色的七點是來源是陳清美(民90)。高齡者的學習特性。成人教育雙月刊,63期,頁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