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資本概念關切的是社會背景如何影響個體和集體行為,將社會資本應用在維持社群健康的研究發現,個體擁有的社會支持、社會網絡對個體健康促進具有正面效果(Kawachi et al., 1999b; Berkman, 2000; 鄭惠玲,2001),
Kawachi, I., Kennedy, B. P., & Glass, R. (1999b). Social capital and self-rated health: A contextual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9: 8, 1187-1193.
Berkman, L. F. (2000). Social support, social networks, social cohension and health, 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 31, 3-14.
鄭惠玲(2001)。《社會資本與自評健康》。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社會資本與自評健康
研究目標─探討臺灣社會資本與成人自評健康的關係。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於1996 年舉辦的「東亞社會國際比較調查研究」,為全國性代表樣本,樣本數為 2831 人。
研究設計─橫斷性次級資料分析,分析單位為個人。
測量指標─依變項為自評健康,包括自評身體健康與自評生活快樂,自變項為社會資本。社會資本由下列五個指標測量:心理面的社會資本測量人際信任程度、信任鄰居程度與人際互惠評價;行動面的社會資本測量社團參與數目與社區活動參與。
結果─人口學特性、個人社經地位與自評身體健康及自評生活快樂有顯著相關。然而在控制性別、年齡和個人社經地位(以教育程度和收入等級測量)後,結果仍然顯示社會資本越高,個人的自評健康越好。其中,人際互惠評價高者較人際互惠評價低者容易自評身體健康,勝算比為1.43(P<0.05);參與社區活動者較未參與社區活動者容易自評身體健康,勝算比為1.50(P<0.01)。人際互惠評價中立者較人際互惠評價低者容易自評生活快樂,勝算比為1.51(P<0.01);參加1-3種社團活動者較未參加社團活動者容易自評生活快樂,勝算比為1.36(P<0.05)。
結論─社會資本影響台灣成人的自評健康。
結果仍然顯示社會資本越高,個人的自評健康越好。